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两封信串起两地情 中国第一支乌兰牧骑献演申城

2018-11-13 19:58:22发布56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1月13日报道:耳熟能详的《敖包相会》、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呼麦《四季》等极具草原风情的节目,今天上午在上海大世界上演,台下观众不仅跟着旋律打起了节拍,节目结束后掌声不断。继上海金山区、青浦区专场演出后,中国第一支乌兰牧骑,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又一次将草原风情送到沪上观众身边。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回信里,习近平表示,“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今年6月,总书记写信给83岁入党的上海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赞赏他“6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进步,决心一辈子跟党走,这份执着的坚守令人感动”,更勉励他“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力量”。
两封信串起了两地情。今年八月,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内蒙古分会场举办期间,上海艺术家代表团远赴内蒙古自治区,为草原带去了上海的声音。三个月后,乌兰牧骑队员们受邀来沪,将大草原的风情原汁原味地带到上海。
“灵的!在上海看到内蒙古的特色演出蛮好的。他们又能演奏又能跳舞,都是能手。我们本来就喜欢跳舞,可以从中吸取一些东西。”群舞《萨仁呼和》给三林舞蹈表演队的阿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听完了独唱《这片草原》,市民王阿姨说:“有水平,很开心,有回到过去的感觉。”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孟克吉日嘎拉告诉记者:“我们是活跃在基层的小队伍,每年有近百场在草原上演出的。这次来上海,好多观众都知道《敖包相会》等歌曲,十分热情。”
在三场演出后,上海文艺战线“坚持文化为民、创作为民”学习乌兰牧骑精神交流座谈会举行。78岁的乌兰牧骑老队长巴图朝鲁介绍,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我们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四项职能。”1957年6月17日,苏尼特右旗建立了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这支队伍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定:人多人少一个样,演出场地好坏一个样。“因为要放羊,有的牧民赶过来的时候,我们演完了,我们就再演一遍,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有的老人生病了来不了,那我们就去蒙古包里,为老人演出……”巴图朝鲁说。
“乌兰牧骑不再是红色的嫩芽,已经是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是值得所有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牛犇也来到了座谈会现场,他表示:“乌兰牧骑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文艺路线,坚持把党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心上。作为同行来讲,我向你们致敬。不管观众人多人少,天气好坏,你们都是一个样,冒着风雪严寒,为广大群众服务,真正做到了‘坚持文化为民、创作为民’。”
两地艺术家合作由来已久,在相互的交流中结下了浓厚的情谊。巴图朝鲁回忆起上海艺术家对乌兰牧骑初创时的帮助。历史上,由于牧区居住环境分散,没办法建立幼儿园,牧区的孩子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学前教育。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文艺院团来到内蒙古创作采风,巴图朝鲁看到了上海的木偶剧表演,觉得很适合孩子,于是来到上海学习取经,上海木偶剧团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不久后,乌兰牧骑的第一个蒙古语木偶剧组诞生,下乡演出中受到了牧民和孩子们的欢迎。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